2020年10月主题党日
发布时间: 2020-10-09

主 题 党 日 会 议 记 录

主要议题

我为学院“十四五”建言献策

时间

109

地点

现代交通中心7950

主持人

苏莹

记录人

朱相臣

应到人数

25

实到人数

25

缺席名单及原因

缺席人员补课情况

(一)讨论主题

苏莹:围绕学院建设为“十四五”规划,请大家集思广益,积极为学院建设建言献策,提出建议和意见。

我先谈几点:1是夯实基础,做好支部党建基础工作。2是发动支部成员积极性,探索党建思政工作品牌项目。围绕“一个支部一个品牌”开展支部活动,以加强党支部品牌建设为目的,继续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制度规范管理,不断强化支部服务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培养服务队伍、搭建服务载体、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树立和拓展各个支部的服务品牌。

(二)交流研讨

苏莹:新的一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下一个五年工作规划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努力与支持。大家生活在学院里,在学习上,生活上天天与学院打交道。我党一贯重视实践,坚持实践当中出真理。各位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问题。今天借此机会,广开言路,为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朱相臣: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目前的结构限制了学院内各个学科的高速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拆分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以及电气工程学院,符合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是我校大学院,学院设有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电子信息系学科涵盖五个一级学科。曾经的学院设置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然而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在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涵盖学科如此之多的学院设置不利于各个学科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系与电子信息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学院方院长的带领下,无论是学科质量,还是对外学术交流,以及产学研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喜人的发展。但名不正总归有言不顺的隐患。对外,所有计算机方向的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等等都围绕着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这一品牌而没有亮出我们计算机的特色,没有直观体现我们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不免令一些合作方感到顾虑与疑惑。

同时,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在人工智能发展下也有了向人工智能转型的趋势。但是诸如电气以及自动化这样的基础工科,放弃工程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而片面的追求人工智能赋能,其发展便是无源之水。小利在当下,危机在未来。我们要追逐未来的智能潮流,但也要有守住基础工科之定力与魄力。电气与计算机齐头并进,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喜人的成绩才是学校未来的五年甚至十五年发展真正的支柱,是我校未来迈上新台阶的基础,不可偏废。

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在国内一流大学的院系设置中属于常规院系设置方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学院拆分不是离经叛道的颠覆,而是向更多一流高等学府靠拢,解决学校未来发展的问题,避免各个学科陷入发展瓶颈。学校目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相应的院系设置改革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的考虑。

梁轶磊:

十四五”是学院推进一流学院建设、推动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为在工程大电院的一名研究生党员,同时也作为一名在这学习与生活了五年多的老生,借此机会并征询了许多身边群众及已毕业的同学的想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学院提出发展建议。

1.学科建设:

建议将“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划分为“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前者保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广播电视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并可增设“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后者保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并可争取电气工程学硕。

有部分声音指出需要将学院中的各系各学科进行调整,第一步是通过拆分开始,这一点我十分同意。目前学院的发展主要以计算机、电子信息专业为主,依靠近年来人工智能与5G等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现有的院系设置使得学院各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计算机、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资源被自动化、电气工程分了一杯羹,而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放弃了工程应用与创新的研究,也盲目的往人工智能靠,致使现在学院呈现的局面就是每位老师都与人工智能挂钩,研究生的研究领域都大相径庭,对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不够清晰。

本人这样的学科建设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1.  现阶段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电子信息都是国家大力发展的学科,将两个系独立出来后能更大的整合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如今的国家缺乏大量硬件人才,例如集成电路、微电子、光电子等,学院中也不乏研究、擅长这方面的老师,把握机遇重新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2.  我们学校是全国首个5G高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缺乏通信工程专业,仅仅靠研究生参与这方面的研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可惜的,同时打通本科与研究生专业间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也逐步向智能化控制转变,不是说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两个系独立成院后是放弃学科间的交叉,相反的是在传统电气的学习基础上,更有目的性的融合人工智能与算法。

2.师资队伍:

学院的师资队伍在近年来引进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师资队伍正逐步年轻化,师资力量与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善讲学”。

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学院对于讲授课质量的把关和教师讲授课的要求缺乏规定。学院在对于一些教授的课程产生“挂课”的现象从院长开始就有,就拿去年有一门机器视觉的课程,本应该是院长来上的,满心欢喜想要聆听院长授课的我们最后确实由其团队的老师来代课,这样的结果不免令人失望。

2)部分教师不注重讲授,新教师缺乏讲授经验。部分教师科研项目比较多,沉迷于科研致使他们在一时间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是一名教师而不是一名研究员,在备课的时候比较马虎,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去授课,同时在授课时往往以以前学过等理由而忽略细讲,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新教师往往自身对于问题的理解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但会出现无法讲明白的情况。新教师通常都是名校毕业或者具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但不得不承认工程大的同学整体水平还未达到复旦、交大的水平,因此他们在教学上没有以工程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备课,在讲授过程中以我个人多年来听的感觉就是缺乏例子支撑和类比形象化,许多授课内容过多抽象化和枯燥。

综上所述,学院未来要发展的更好,不仅要在科研上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在对学生的教授上也应该更加重视,不能一味把“在大学中都靠自己”当成忽略教学、疏忽教学的借口,教师也应当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同时,需要大力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建议教师们多吸收网络上一些优秀课程的讲学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传授水平。针对于本科生而言,博士

博士都不关键,会讲课、会传授是关键;针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的导师是能够对其研究领域有所指导,有所帮助,并鼓励参与各类活动、比赛与实践。

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面本人认为总体上来讲学院在此的发展定位有一定的问题,本人总结来说即为逐渐忘记学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宗旨,转而向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

  1.  专硕不像专硕样,难度还比学硕大。专硕在本校需要完成一篇CSCD论文、实习、专利、毕业论文以及一些基础条件,而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其导师往往会要求其发表SCI论文,从而实习也基本上是不可能在外面进行,这就导致了专硕需要完成的任务量堪比学硕,同时没有任何的专业技能实践。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专硕其实并不是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是掌握技能,而说的难听点学校学院为了冲击博士点而盲目以博士要求来培养硕士,为此的结果现在就表现在培养出来的专硕除非是其本身基础好或者中途依靠自己挤海绵的时间学习,不然就理论比不过985211,技能拼不过大专职校生。

  2.  本科课程设置不合理,产学研教停留在口号。本科的一些专业许多课程都十分的分散,建议基础课程都往大一靠拢,专业基础课都在大二解决,留出充足的时间给予同学们在大三大四的考研、考公复习,实习实践等。在产学研方面,学院应该注重各学科与相应公司的配对,提供一部分岗位给予学生实践。

综上,本人认为学院还是应当将发展定位着眼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发面,在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在研究生阶段要注意区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的区别,对于专硕则更应注重技术实操与创新能力。

最后本人还认为学院官网的一些信息变更的有点慢,并且在研究生导师信息的展示上面不够全面和细致,例如可以写出导师属于哪个系,在硕博期间研究哪个方向,现在主要从事哪个方面的研究,擅长什么等等,这样也不至于同学们在选择老师的时候有些迷茫。此外,学院在研究生实验室的设备更新上比较缓慢,虽然有时候这些也取决于导师,但这也导致了一定的资源倾斜情况。

本人的一些愚见,希望能够对学院新一轮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