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山之年,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之年。2011年我校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思想,扎实推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第一部分重中之重
一、围绕十二五规划核心工作,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解读学校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工作,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扎实开展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关怀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E-CLASS”平台,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互联网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性飞跃,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占领网络这块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借助“E-CLASS”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广建立辅导员博客,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拓展“第三课堂”,推进网络班级建设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号召力和向上力。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健全舆情汇集研判、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与学生网上对话能力,加大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三、围绕学风建设年核心工作,推进六项工程促学风优化
1、加强完善学生党建工作,推进“学生党建促学风”工程
推行“党建促学风工程”,深化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提高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党员、党支部年度考核;发挥党员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建良好学风。
2、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落实“班级建设推学风“工程
围绕“学风建设年”的核心目标,计划与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推出文明班级创建活动试点,即一、二年级设立重点建设班级,二、三年级设立先进班集体,最终推出标兵班集体,在文明班级创建过程中重点强调学风指标,以班级带动年级、以年级带动学院、以学院带动全校。全面落实“班级建设推学风工程。”
3、加大学生诚信自律教育,开展“诚信教育护学风“工程
加大对学生的诚信自律教育,开展“诚信教育护学风工程”,以正面激励为主,广泛形成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信服的共识。倡导学生以学为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诚信主题教育月”系列活动,开展“诚信承诺书签名活动”、自强学生宣讲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诚信为本、严谨为学”的观念,坚决杜绝学生考试违纪、舞弊现象,力求在校形成激励和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
4、完善学风管理“三个制度”,打造“优化制度督学风”工程
完善学风考核奖励制度,加大学风建设在学院年度工作考评中的权重,进一步推进“五个一百”评选工作,以激励和成功教育为抓手,鼓舞学生刻苦学习,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完善考试违纪处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考纪教育,及时做好考试违纪学生的处理工作;完善学风检查监督制度,加强对辅导员听课的监督管理,要求辅导员在听课过程中及时形成良好的过程记录和对异常点的处置工作。全面督促学风建设工作。
5、推进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实行“全员育人抓学风”工程
聘用在校党政机关领导、教师、职工为“学风导师”,开展学风建设结对活动;联合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全面动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加大对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辅导员深入宿舍、教室、图书馆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议专业教师和基础教学教师担任班导师,在学业上给学生以更多指导,帮助学生走出专业盲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6、贯彻校长十项素质教育,倡导“素质教育优学风”工程
着力开展十项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一批中外名著、接受一次国防教育、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参与一次演讲比赛、练就一手工整汉字、完成一项创新活动、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参加一个社团组织、参演一次文艺活动、掌握一项健身技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重点工作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将传授知识技能与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推进“知行大课堂”建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嵌入学生的工作学期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并反馈回学校,反哺于两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大学生志宏计划”,充实“知”、“情”、“思”、“行”四个环节的活动内容,使学生明确理想信念对人生的引领作用、体验祖国发展的需要和机遇、反思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积极将自身的发展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在总结2010年“志宏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筛选学院精品活动,形成活动品牌,将“志宏计划”常态化,不断丰富和充实“大学生志宏计划”的活动内容,提升“志宏计划”内涵。
五、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骨干队伍
以“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为目标,推进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比例,2011年确保辅导员队伍90%达到硕士以上学历;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培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心理辅导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事务管理四项核心能力,同时拓展辅导员的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创业创新等多项技能,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加强辅导员的“三同”工作,考核指标中强调辅导员每周进教室听课4次,并有详细听课记录,每月工作日住校不得少于10天,并与学生有一对一谈话交流,对于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异常的学生做到重点关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助。
建立健全学生工作干部典型培育制度,采取学院上报辅导员典型培育方案,学生处备案并积极予以扶持和培养,建立起推优、育优机制,通过物质表彰、项目奖励和培养发展,帮助辅导员拓展工作思路、积累经验技巧、深化理论思考、回馈工作实践,让辅导员学会立足实践基础、把握客观规律、掌握主动原则、增强研究效度。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职业素养强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骨干队伍。
六、优化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凸显学院学生工作自主性
不断优化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形成党政领导关心、职能部门指导、学院主动承担的工作格局,由学生处全面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提出各项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拟写工作指导纲要,充分发挥学院在开展各项学生工作过程中的主动性,结合学院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形成能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各具特色的学院学生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的内涵,推进学生工作的全面发展。
七、扎实推进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建设,努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1、建设创新基地,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和成效
2011年着力推进学校“上海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建设,拓展新领域,挖掘新内涵,推动就业工作内涵向纵深发展。打造以“预就业工程”为核心就业工作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开展“精品课程”工程,编著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指导》,提升教学育人水平,不断完善教育引导与就业服务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立体化全程化全覆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完成“上海市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项目。2011年就业工作总体目标是毕业生签约率达70%、就业率达96%,实现就业人数增长的前提下,志愿去西部、去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就业工作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努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2、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创业基地,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依托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建设,积极筹划申报“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力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为优秀项目提供成果孵化的帮助,建立起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依托“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广泛挖掘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
3、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
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深入系统开展就业和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以就业工作室的形式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就业网、“易就业”等各种网络信息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就业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贫困生就业绿色通道。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开拓就业渠道,做好指导和服务,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4、依托战略联盟,整合就业资源,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紧紧依托学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用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等多元渠道,加强与各大集团、行业协会的合作,争取各类就业资源。夯实与上海地区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拓展松江、青浦等远郊地区就业市场,积极引入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各地区毕业生就业市场资源,加强与江苏沿江七市就业主管部门沟通联系,构建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充分依靠政府职能部门信息主渠道,扩大引进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强化思政教育,大力宣传引导,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一线
大力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基层就业宣传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勇于担当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胸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踊跃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八、以创新理念指导产学合作教育,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产学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创新育人模式,要按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围绕教育质量,推进管理创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与内涵,增强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活力。
1、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2011年继续实施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工程,落实近9000名产学合作教育学生的安置工作,工作学期学生到岗督察覆盖面达到100%,确保合作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完成;继续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年末全校总合作教育基地数要突破450家;优化协调员队伍结构,协调员带教比例不超过1:15,确保带教质量;继续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题总数达到150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深化内涵发展,着力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理论创新
继续探索将产学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职业规划教育、“两课”实践教育的结合,建设好“知行大课堂”、“预就业工程”等品牌项目,不断提升产学合作教育内涵。鼓励各学院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科研课题,根据各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开展新一轮的产学合作教育创新实践工作。
3、注重模式创新,继续发展国际化产学合作教育
扩展国际化产学合作教育的规模,力求2011年参加国际化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数达到产学合作教育学生总数的2%。通过电子邮件,网页交流等形式,与世界产协、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东北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取得联系,建立日常交流关系,了解世界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国际产学合作教育舞台上发出我们的声音。
4、深入理论研究,完成产学合作教育专著的编撰
继续进行产学合作教育理论探索,深入研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加强与全国及上海产协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联系,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完成产学合作教育专著的编写工作,为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九、完善我校帮困助学体系,提高人本化、标准化服务水平
1、科学指导,完善资助制度,推进助学育人
完善帮困体系,梳理学校各项资助制度,我们将在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从源头上确保资助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对贫困学生实施分类资助,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把帮困助学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奉行“解困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将“助学”与“育人”有机结合,努力使帮困助学成为学生成才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
利用社会资源,筹建成立爱心屋,使之成为慈善育人基地,以“真诚传递关爱,爱心缔造和谐”为宗旨,在校内撒播爱的关怀、缔造爱的和谐、营造爱的环境。
2、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内涵,拓展育人平台,
利用一站式服务平台,充实服务项目,强化事务工作的主动服务意识,依托“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易班”等网络实现学生资助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各学院的优势,落实各项服务育人措施,给予学生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做好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以先进典型事迹、榜样示范力量引领全校学生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在奖学金的奖励面、奖励额度上争取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学有所成。
依托生活园区服务平台,以工程里弄为抓手,培养一支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宿舍育人功能。
3、尊重习俗,重视民族团结,共建和谐校园
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握最新的民族政策,从“民族工作无小事”出发,提高民族工作的有效性。多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习上给予指导,提高专业技能,设立特殊助学金、提供勤助岗位,扶助民族学生完成学业。在生活上尊重民族学生的饮食和文化习俗,依托传统节日联欢会、民族风情展示活动等载体,营造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
十、实施“护航计划”主题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我校实际情况,心理辅导中心努力拓展和丰富“护航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 “2011年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指导纲要”。主题活动是根据四年大学生活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体系地引导大学生,加强和提高他们在生涯规划、生命教育、大学学习、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主题活动内容包括:(1)开展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交流讲座、职业培训和社会实习等多方资源,加强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现状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2)开展生命教育,通过人格测试、团体活动、生命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做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思考生命,超越生命;(3)开展大学学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对学习方法、自我约束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学习”“怎样在大学里学习”,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4)开展适应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素质拓展、心理剧表演、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快速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5)开展人际关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借助人际交往训练、恋爱讲座、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包容、真诚友爱的品质,帮助他们学会理智恋爱,启发他们报答亲恩和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感。
十一、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落实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深入贯彻《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国家颁发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艺术课程学科群,形成多种类多类别的艺术类非限定性选修课程与一定数量的特色限定性选修课程体系。
扩大艺术活动收益面,提升艺术活动水平。充分利用校外艺术活动资源,聘请艺术节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开设专题讲座、辅导课外活动、指导艺术实践,提高艺术教育活动水平。加强艺术实践和体验,开展每月一展演活动,同时按主题每周两次开展MOVIEW电影的播放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或单向性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为特质的校园文化为方向,营造以学生为主体,配置艺术教育资源,保证艺术教育必备条件,丰富在校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其艺术素养。根据校艺教师资特色,充分利用毕业一台大戏的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配合普及讲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
十二、开展国防军政教育,推进创建军事理论教研室
计划于2011年下半年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并纳入必修课范畴,由我校武装部军事理论教研室在2011级新生中实施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着手准备组建军事理论教研室、国防教育内容、教材选用、师资配备和教学形式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安全高质量地完成2011级新生的国防教育和军政训练,培养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促使学生形成严格自律、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惯和刻苦锻炼、报效祖国的决心。按照上级武装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冬季征兵任务,把政治可靠、身体合格、素质过硬的优秀大学生送到部队,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