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人一事一例
初心案例 | 体育教学部党总支
发布时间: 2019-11-29

坚持体育育人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在于发挥体育对身体生理性的塑造,而“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于发挥体育对内在品质的打磨。大学体育承载着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塑造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国情感,“体育育人”可谓是大学体育的根本任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教学部党总支牢记体育工作的使命担当,对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体育教学实施、课外锻炼开展、体育竞赛组织等方面将“体育育人”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


体育育人  国家战略


案例背景

体育教学部党总支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牢记“体育育人”的使命担当,创新体育工作机制,将育人理念融入课堂,融入课外锻炼,融入体育竞赛。


主要做法

牢固树立大体育理念

对标体育育人

近年来,学校体育教学部牢固树立“体育育人”的大体育理念,在国家实施“健康中国”与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体育工作找准定位,加强目的导向,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度、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高体育育人效果为目的,兼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体育赛事为引领,扩大体育课程与体育赛事资源供给,加强课内外一体化,完善体育工作总体布局,增强了 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强化体育育人功能,体现“三全育人”,培养更多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群众性体育比赛和高水平竞技比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整合有效资源

构建 “体育课程育人”体系

大学体育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课余体育活动等内容,最大限度发挥大学体育育人合力,需要有效整合相关资源。从体育课程特有的教育教学形式入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内教育与学校外社会实践教育紧密联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体育课堂授课、体育社团常设队训练、校内体育竞赛和校外运动训练竞赛观摩等教育形式进行有机统一,规划科学合理的整体教育方案。

精选学习内容

服务国家建设需要

体育所包含的项目丰富多彩,适合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内容也是种类繁多。在学校体育日常开展过程中,从紧扣体育“身体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等教学内容,组织观看大型体育赛事等教育形式,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同时,将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和需要紧密结合。

在注重丰富学校体育内容的同时,注重优化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机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作为核心主体在体育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将教师课堂的语言、行为、引导、情境预设等有效整合,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通过体育规则礼仪讲解、运动过程判罚、运动间学生互动等教学环节设计,积极培育学生“能吃苦、有目标、重过程、知礼仪、懂传承、善合作、有责任、明善恶、守规则、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输、敢胜利”等体育中蕴含的优秀品质,促使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主动接纳教育影响。

完善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诊断问题,同时更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在大学体育工作的评价中将“育人”工作作为课程建设、课内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外的体育活动等评价内容之一,设计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上海市个性化课改的过程中,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了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实现评价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广泛运用先进的评估理念实现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强化育人效果形成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特色亮点

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以及“体育育人”理念的推动普及,“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渐入体育教师人心,“崇运动、爱生命、尚健康、美生活”体育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立师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逐步成为体育工作者岗位上的本色追求。


经验启示

树立体育育人理念。召开体育工作专题会议,统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出台体育成绩评价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为目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

创新体育育人模式。加大体育研究力度,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在传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舞龙、射艺等特色体育课程,让学生能在课堂是体验到传统体育文化。探索建立体育社团管理模式,成立20多个学生体育社团,使课堂体育教学向课外体育、社会体育服务延伸。创办校园荧光夜跑,打造“迎新年阳光跑”等运动品牌项目。

完善体育育人机制。构建学校、联盟、院系三级联动的体育竞赛机制,每年定期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组建各类高水平学生体育常设队,积极参加各项高级别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