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依托学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志宏计划”,通过健全和完善“导师遴选”、“双向选择”等制度,调动党员教师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志宏班党员导师”项目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菁英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领导重视,宣传广泛,踊跃参与
在校党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以党员导师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学生培养和学院中心工作紧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题会议讨论。同时党总支在各层面加强宣传,通过印发党员导师计划宣传小册子、召开党员导师座谈会等方式,让党员教师和学生了解党员导师计划,参与党员导师计划,激发党员教师的积极性。
“志宏计划”是化学化工学院2009年探索的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一年级学生中通过自我报名、教授面谈、答辩的形式,从每年八个班级约230名学生中选拔出40名左右学生成立了“志宏班”,进入二年级可以跟随指导老师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提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强化专业意识和专业认同感,这是早期志宏班成立的初衷,到今年已经有三届学生了。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培养特点和层次,从专业大型仪器的培训、研究资料的查阅和撰写等系列讲座的开展,到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再到实验的开展和高水平竞赛的参加等,甚至延续到毕业论文环节和研究生报考环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个微型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党员老教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了专业引领和人生导航的作用。
二、打造党员导师团队,培养“菁英人才”
学院党总支积极筛选聘请“党员导师”,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成为他们的入党联系人和介绍人,调动党员教师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生党建中的主导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菁英人才”的培养模式。
党总支明确党员导师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举行党员导师受聘仪式,建立一支稳定的党员导师带教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的7名教授党员带领7名副教授党员和7名年轻的支部书记组成了7个“微型团队”,每个团队每年指导志宏班6-10名学生。党总支制定党员导师的“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建立 “导师遴选”、“双向选择”相关保障制度,形成一定的党员导师的“激励机制”,带领大学生积极申报创新项目,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学院党总支为了更有序、规范的开展此项活动,还精心设计制作了“党员导师工作记录册”下发给每个小组,明确指出党员导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并要求每个小组如实记录开展活动的情况,进一步规范对学生的带教工作。
三、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1、“党员导师”的选聘优化了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联系人的结构
以往在学生党员发展的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基本落在党员班导师和辅导员的身上,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的组成相对比较单一。“党员导师”的选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的结构,更有利于全面考察和培养学生党员。
2、积极搭建了党员导师的带教平台,在发挥他们专业优势的同时,发挥党员导师的政治优势
在“志宏班党员导师”中,涌现出很多优秀老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如党员教授唐博合金老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教授,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撰写、和学生讨论实验问题到深夜。党员教授王锦成老师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教授,是我院最年轻的教授,我院的“科研尖兵”,在繁重的科研工作面前,他仍然耐心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义务为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方法”、“论文及综述写作方法”等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考研、培养党员学生多名,他带教的学生在外文文献检索翻译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同学们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一届志宏班40位同学在三年级就取得了很多成绩:13名学生光荣入党, 13名同学公开发表论文,取得3项发明专利,37位同学获得奖学金,3名同学获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24名同学参加志愿献血,15名同学担任世博志愿者,08级同学在“志宏班”的带领下45人报考研究生。
“志宏班党员导师”项目开拓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学生党员成为了学生中的学术骨干,学生中的学术骨干也发展成了学生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