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人一事一例
推进党员教师创先争优 引导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科学院院党总支
发布时间: 2012-01-16

    自2010年始,学校由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民族班整建制的编入社科学院公共管理系。社科学院党政班子一致认为,将民族班放在社会科学学院是校党委对社会科学学院的信任和支持,学院党政高度重视民族班学院的教育引导工作,从民族团结高度做好民族班带教工作。

    自学校开展 “创先争优” 活动以来,社科学院党总支在全面开展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同时,建立了“民族班党员导师制度”,并作为学院党总支推进“创先争优”的重要抓手,学院党总支选拔了一批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民族班学生的导师,党员教师在引领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弘扬了师德风范,彰显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确立党员导师制度,推进创先争优工作

    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把帮助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作为学院党员“创先争优”的重要抓手。民族班学生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和地区,分属十几个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优点是普遍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感恩之心,热情奔放,真诚率性,好学上进,敢想敢说。同时,由于大多数民族班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境比较贫寒,原所在地区教育资源欠缺,所以普遍存在外语、计算机及高等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弱点。根据以上特点,学院党总支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班学生工作是关系到民族团结与民族和谐的大事,帮助民族班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学院党总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动员和鼓励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民族班的本科生导师,党员教师以学生导师身份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有机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民族班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党员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全院党员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党员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加强了自身修养,崇尚了师德风范、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推进学院的“创先争优”工作,发挥了党员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

二、规范导师工作职责,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为保证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等班子成员组成的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总支制定了《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条例》,形成了规范的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制度。

1、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民族班学生导师。学院党总支以自荐和选拔相结合,鼓励党员教师担任民族班学生导师。每位党员导师负责指导三至四名学生,并贯穿整个四年大学生涯。党员教师以“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制”为平台,发挥教书育人的模范作用。

2、建立党员导师与民族班学生的师生联系制度。为确保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院党总支制定了师生联系制度及实施细则。学院给每位学生发放一本师生联系手册,要求党员导师每周与学生联系一次,每月导师与学生当面指导不少于一次,党员导师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各类讲座不少于一次。导师与学生的每一次联系与指导,用联系手册做好记录。

3、建立了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职责。党员导师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帮助民族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增强学生对党的向心力。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引导民族班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指导学生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3)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帮助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4)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5)关心民族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收集学生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学院反馈。

4、建立了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考核制度。为了提高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的实效,学院将导师工作纳入学院党员“创先争优”工作实绩的考核。考核方法采用导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定期检查导师与学生的师生联系手册和召开导师、学生工作座谈会,全面考核党员导师履行职责情况和指导效果。对于在导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学院党总支给予表彰。同时,学院定期组织党员导师开展工作交流,宣传优秀教师的指导经验,集中讨论解决本科生导师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模式,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指导能力。

三、导师参与素质教育,学院注重人才培养

    社会科学学院的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我校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现代化特色大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工作的重点。学院党总支要求党员导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为民族班举办综合素质拓展系列讲座。学院发挥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每学期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举办十余场系列讲座。讲座内容涉及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经典文献导读、学科发展前沿、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许多中老年党员导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用平实的语言和大量生动的案例给同学们讲授,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提高个人修养,普及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知识,青年博士党员导师为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学习方法等讲座,上述讲座受到成为学生热烈欢迎,每次都座无虚席,有些优秀讲座被纳入学校学工部讲座系列,面对全校开设,例如张健明教授所作的《论语与大学生人格塑造》、于凯教授所作的《百年辛亥》讲座都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

2、精心编制了民族班“本科生五十本必读的书目”。学院在导师的共同努力下,为民族班学生精心选择了五十本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科生五十本必读的书目”内容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历史等优秀经典。学院党总支要求党员导师认真指导学生精读五十本经典,学院还开设了经典导读讲座。学院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精读书籍要求,撰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许多党员教师与学生一起重温经典,交流心得。通过对人类文化经典的阅读,陶冶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努力求学、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3、组织事实民族班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为了提高民族班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党总支以“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为载体,要求党员导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把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作为党员导师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党员导师为学生要把握创新课题研究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创新课题研究活动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近年来,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人均创新课题申报数每年都名列全校第一,民族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大学生创新计划活动。

4、指导民族班大学生练习硬笔书法。作为审美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院将硬笔书法教育贯彻到民族班党员导师工作之中。要求导师积极指导每位同学练习硬笔书法,由党员导师定期检查,通过练习硬笔书法,提高学生审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养成严谨踏实的作风,陶冶思想道德情操。在导师的长期督促和引导之下,很多学生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汉字,不仅为毕业时成功求职奠定了基础,更有助于全方位提升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

四、增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教育质量

    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所开展的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结合起来,将“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在导师的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上立场坚定、爱党爱校,生活中遵纪守法、明理守信。80%以上的民族班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其次,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提高。由于学生能够经常与党员导师接触与交流,许多内心的矛盾和烦恼都能及时得到排解,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民族班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育的负面影响,在党员导师的引导下,学会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民族班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比例达90%以上,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捷报频传。

第四、增进了民族团结、融洽了师生关系。通过党员导师与学生的持续交流、互动,师生之间及各民族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和互信的良好关系,营造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生从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受益匪浅;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塑造人格魅力,体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彰显“以德执教、信仰坚贞”的师德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