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科学与教学
发布时间: 2011-12-01 浏览次数: 36

郑树彬老师是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系系主任,在与他的交往中,无论是办公室的同事,亦或是其悉心教导的学生,每一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谦虚严谨,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而对于科研项目,他更是一丝不苟,从最初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创新子课题、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基金课题、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建设子课题,再到如今仍在攻关的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科研课题,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他的思考和努力。在他认为,科学是件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研究,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绩。

学习路漫漫,修远不间断

郑树彬老师200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系统地高校学习不仅培养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也激发了他求知的欲望。2002年,他毅然放弃了工作的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在硕博连读的五年半中,他多次参加国家863项目,其中《磁浮轨道车载检测系统研究》为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研究创新课题,这些项目的主研经历都为其日后参与项目、担任项目主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

而如今,他仍不满足他的知识,他会定期和相关方面的专家交流,交换思想,及时查阅各类期刊杂志,学习行业内各种前沿技术。“向专家借头脑,向资料借思路,向同行借经验”,郑树彬老师的“三向”学习,不仅让他更及时地了解行业动态,也能让他更好地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科学研究。他用他对知识的渴求,在学习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

科研攻关困难多,身先士卒迎头上

在郑老师众多科研项目中,“高速磁浮线形维护实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创新子课题,该项目设计的算法使得列车能正常运营状态下进行轨道不平顺参数的检测,从而极大地缩短检测时间并有效降低人力、财力,为轨道的维护和评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该项目的科研攻关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由于当时的技术仅能保证静态情况下的轨道检测,而对于动态的运营列车检测,甚至是磁浮线这样高达430km/h高速运营状态下的检测,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尝试。但是郑老师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层层分析,点点推进,步步攻克:先动态,后高速,再综合考虑,算法模型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实验,终于步步为营地瓦解科研难题,成功完成项目预期目标。

而这项目还不是难度最高的项目,在郑老师作为第二人完成的“基于图像处理的轨道状态检测技术及方法研究”是上海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首次实现了基于视觉三维重建理论对动态列车所经轨道轨距的检测,这不仅提高了检测技术的准确度,还有效降低检测时间,可谓方便高效。但如何消除列车行驶过程中因光线、雨雾等环境而造成的影响?如何将多台相机多视角拍摄得到的图片匹配起来?如何设计校准标定模型?这一系列的难题如一只只拦路虎般摆在郑老师和他的团队面前,面对困难,他们认真分析技术难点、进行大量理论推导、尝试各类算法分析、并进行了多次的实例测算,在失败中尝试,在尝试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改善,最终攻克难关,成功通过验收。该项目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国内首次实现一种基于机器视觉轨距在线动态检测系统,更经华东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计量认定资质单位)的校准测试,现场测量精度高达到0.2mm。就现场测量精度参数,经上海科技技术情报研究所水平检索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该项目的科研成果不仅被专家认可,不少从事地铁行业的有关单位也对科研成果表现了极大兴趣,还愿意对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赞助。

丰富成果不满足,反哺教学最重要

面对这一个个凝聚了郑树彬老师和项目团队其他成员日夜心血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郑老师没有丝毫保留。在他城市轨道交通《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上,他不仅细致讲解各种原理,更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课堂:检测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注意点在哪里?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利用传感原理和技术方法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等等。就在这一个个生动案例中,他不仅用他在科研中的实际经验解决了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在一次次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时自我寻求答案的自主意识。他曾说过,回归课堂才是一项科研成果最有价值的地方,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人学会方法,才能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大的利用!

“让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让科研经验激发学习,让科研精神贯穿生活。”郑树彬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为攻克难关而不断学习,不停努力的人;一个为科研竭尽全力的人,为教学而不断探索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科学与教学的融合,看到一名科研工作者地执着,更看到一名老师教书育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