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发布时间: 2011-12-06

 

 

2011年12月2日,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学校第53期党的基础知识培训班全体学员参观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寻找中国共产党的“根”,领悟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之“道”。

这是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石库门厅堂,中国共产党的“根”就在这里。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与建设之路。

今天,当我们走进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国家一级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庄严地安放在展厅正中央的密封柜内。一大会址馆藏李大钊个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机等文物,环绕《共产党宣言》四周,逐一陈列。在会议原址的厅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绘茶具及电灯等均以原貌陈列,精细到当年使用过的烟缸、火柴盒架及电灯开关,也不例外。

厅堂内,还还原了当时会议现场的一组人物蜡像,蜡像对面是一大13名出席者的照片,照片排序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惠僧。细心的人从这13张照片可以看出,我们党是尊重历史的,无论13位出席者的命运后来发生了哪些变故,他们依然被陈列起来,其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态度,照片顺序既不是按照人员的地位高低,也不是按照姓氏笔画或拼音排序,而是按照当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序。

对于党的13位创始人,当时是什么原因把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的,答案是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崇高信仰,只是这条路是曲折的、艰难的,有些人坚持下来了,有些人却成了叛党分子。对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先进分子,就不应该被困难打倒,应该迎难而上,就算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共产党员的尊严。这就要求我们的信仰要坚定,不能够做一根墙头草,要有骨气,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战士。

“沧桑的建筑虽不会言语,但它默默注视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馆长倪兴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