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背后的故事】系列专题报道
编者按: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迎接“中国制造2025”,助力“中国智能制造”,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教风范。我们,用汗水浇铸金牌,谱写着新时代职教人的奋斗篇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向获奖师生致敬!
5月8日,高职学院勇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团体一等奖。5月9日,高职学院勇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二等奖。5月18日高职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三等奖。奖牌来之不易,这些荣誉的背后承载了师生的倾情付出,让我们一起聆听“金牌背后的故事”。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机器人应用技术(高职组)竞赛赛项在天津已经落下帷幕。在此次竞赛中,黄晓峰副教授作为该项目两个指导老师之一,带领我们学校的学生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黄晓峰老师从2012年——2018年,带领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机器人应用技术(高职组)竞赛项目上获得过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能连续多年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黄晓峰老师及其指导团队其他老师必然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让我们来分享黄老师成功背后的故事。




一、非机器人专业,从零学习
黄晓峰老师这么多次带领取得“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全国大奖,但他本身非机器人专业出身。近些年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他为了能与时俱进,从零开始学习机器人相关技术。他说自己作为工作在职教战线上的一名一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于每位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就业,同时也能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二、将技能大赛涵盖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有机融入教学中
大赛命题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最新技术和与企业的结合,涵盖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部内涵,因此达到技能大赛高水平的竞赛指标,是专业建设系统性工程的结果。系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等环节,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将大赛对选手的要求和职业资格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将技能竞赛的项目转化为项目教学内容。在操作规范、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熟练的操作能力、多样的方法能力等方面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黄晓峰老师作为机器人技术专业教研组组长,在这方面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作了非常多的工作。
三、利用假期时间,全身心投入集训,保证训练质量和进度
每年赛前集训的几个月,每一个指导教师眼中没有双休日,没有假期,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指导学生的技能竞赛上,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大部分指导教师在最后冲刺阶段可能会加班到凌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他们心中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训练成绩,实现技能大赛成绩的突破,为学校争得荣誉。当我们问黄老师,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全身心的付出。他的回答很简洁,他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这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四、模拟各种突发事件,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模拟突然断电、元器件损坏、场地变更、环境变化等情况,让学生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的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紧急情况,以至于真正比赛时遇到特殊情况能够沉着应战,正确处理。黄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经验,除了要指导技术,还要能慧眼识学生,选拔适合参加比赛的学生。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调整好学生心态。总之,训练学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并不是单纯的教会技术性问题。
黄晓峰老师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训练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在“巧”字上突破,做到事半功倍。同时他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让自己在6个方面进行提高,即技能水平、指导水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管理、创新创优、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黄老师追求卓越、开拓进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会让他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中越走越好。
高职学院 项贤军(供稿)